栏目导航
【文明创建】清源街道:从“微”处落笔 激发社区“新”活力
今年,清源街道启动“微更新”改造工作,以群众需求和参与为导向,聚焦品质提升和功能塑造,对10个社区品质不高、利用不足、功能不优的微型公共空间做改造提升。经过一轮轮更新改造和精细治理,19余处家门口的小角落华丽“变身”,实现家园环境宜居体验双提升。
随着群众日渐增长的生活质量需要,小区的公共资源有限、空间秩序混乱、卫生问题反弹等矛盾一天比一天突出,制约着文明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聚焦“痛点”问题,全面梳理精准发力。前期,各社区自主征集居民需求并上报,街道党群办公室牵头,以社区为单元,通过入户走访、现场调研等方式“地毯式”梳理居民群众对家园更新的各类需求,这中间还包括脏乱差的“顽疾”、不美观的“乱点”、停车难的“痛点”等问题20余个。最终定下改造方向,即便民服务类、基础设施改造类和环境提升类,涉及丽园、189号院、滨河西里北区、康馨园和康宜园等10个社区。
按照“难点点位列计划改、常规点位动态改”的工作节奏,今年年初,各社区微更新工作陆续启动。
伴随着电瓶车数量的急剧增长,充电安全、停放问题日渐凸显。为方便居民规范停车、安全充电,街道聚焦群众所需,通过道路硬化、飞线治理、车位规划等方式,扎实开展社区“微更新”行动,提升居民宜居体验。
此前,在滨河东里社区滨河坊二期仅有一个车棚,西侧靠墙地面,常有居民在此堆放杂物、随意走动,社区通过“拉家常”议事会决定对该地面铺设草坪砖、新建车棚,并增设太阳能路灯。目前,3个车棚已安装好,占地90平方米的空间可停放150辆自行车,同时,新建8个太阳能路灯,分布于车棚两侧。
在滨河西里北区社区,同样的便利也在延续。11号楼北侧曾经砖石堆砌、棚顶老化严重的车棚拆除,变成了钢架结构的现代化新车棚,社区对棚内空间清空重置,把原外部电动车充电口移入棚内,划分电动车与非电动车区域,更好地确保充电安全。
康馨园社区26号楼有居民112户,周边无自行车车棚,且缺少电动车充电设施。为让改造方案更合民意,社区联动物业对道路环境进行实地调研,最终在1单元东侧的闲置草坪上做改造,铺设草坪砖缓解自行车无序停放、日晒雨淋的问题。
出门有地儿充电,便利一直在升级,在“微更新”行动中,家园环境发生悄然变化,居民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也在不断提升。
改变不止于此。“微更新”中,街道对社区花园、公共绿化角等社区“边角料”地带做改造升级,将公共空间打造为集休憩、议事、宣传、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场地。
189号院社区外部景观小品由于年久失修、风吹日晒,破损严重,美观度欠缺的同时存在安全风险隐患。今年,社区借助微更新契机,重新将文明景观“上墙”,如今,百余平方米的文明景观墙上增设20组景观小品,为家园增加了一抹文明气息。
丽园A区下沉广场共有2处亭子,每个亭子长约30米,遮阳棚破损,白色柱子生锈,影响观瞻且功能缺失。今年,社区对破损瓷砖来修补,采用了防晒防雨的材质对亭子顶部进行整体更换。目前,凉亭整体外部改造已完成。后续,社区将融入文明社区、书香社区元素,装点家园景观。
以“绣花功夫”推进社区更新,助力基层精细化治理,枣园北里社区也迎来了喜人的变化,5、6号楼中间的景观长廊换上“新装”,与老街坊“重新见面”。棕褐色的钢制结构美观稳固,顶部设有全方面覆盖的遮雨顶棚,底部安装了10余条长椅,同时,长廊两侧设有红黄白三色的宣传墙,其间设置了6个玻璃罩宣传栏及文明标语,营造出浓厚的“和谐社区,幸福邻里”氛围。如今,文化长廊成了社区举办活动、休闲娱乐的新空间。
对居民来说,在基础设施更新的同时,还通过打造舒适美观的“邻里空间”,让街坊们有地儿聚、有地儿玩,引导着“陌邻”变“睦邻”。
借助家园微更新项目,街道鼓励共建单位、志愿者回社区报到,主动参与绿地认领、楼层堆物堆料清理、公共设施维护等小事中,目前已有10017人借助线上小程序认领岗位,累计打卡公益事项3万余人次,有效实现了更新点位常态维护。
与此同时,各社区吸引、沉淀了一批社区能人、热心人,他们主动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有效夯实了家园治理力量。
滨河西里南区社区调动楼门长队伍,深入居民楼内及公共空间进行无死角清理,同时敲开邻里家门开展文明宣传,维护环境整改治理成果。150名楼门长通过“清理+引导”,为环境长效治理引入“监督力量”。
孵化队伍凝聚文明力量。在微更新改造中,明确“因事聚人”原则,筛选点子多、行动力强、热心肠的居民骨干千余名,聚焦环境维护、隐患排查、文明劝导等层面,今年新孵化53支社区自治队伍,成为了家园建设的有力帮手。
- 上一篇:足球场人工草坪铺设要求价格
- 下一篇:工信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赤泥综合利用行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