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content=te
新华社西宁11月28日电(记者史卫燕、解统强、王浡)11月的青藏高原雪山高耸、冰川纵横,沿着青藏公路一路向西前行,向阳如金色绸缎,悄悄披在一望无际的公路上。
车辆驶入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路途两旁的骆驼慢慢跋涉。它们鼻孔轻轻打开,不时喷出温暖的白气,每逢迈出脚步,驼铃便跟着动作宣布动听的动静,回旋在广阔的草地,激荡起动听的前史。这些骆驼来自乌兰县茶卡镇以西约20公里的莫河骆驼场,骆驼场的驼队前身为中心西北局组成的西藏运送总队。
11月27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几只骆驼正在歇息(无人机相片)。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20世纪50年代,西藏运送总队的榜首声驼铃在这片雪域高原中激荡响起,榜首代莫河驼工百折不挠、不畏艰险构筑青藏公路,成果了世界屋脊上的传奇与光辉。
“从1951年8月上旬开端,驼工们走了4个月,行程近2000公里,数百名队员献身在进藏途中,很多人走着走着就倒下去了,家畜更是丢失严峻,均匀每前行500米就有一头家畜倒下。”莫河骆驼场青藏驼队前史陈设馆馆长张存虎说,倒下的家畜成了后边部队的“路标”,驼工又冷又困,就睡在骆驼脖子底下。
展馆很多陈设什物中,一个锈迹斑斑的驼铃吸引着游客的目光,这是跟从青藏驼队进藏的青藏驼队头驼驼铃。张存虎介绍,这个驼铃不仅是整个青藏驼队的“定盘星”,更是整个运送部队的心思支撑。“驼工们常说,只需能听到头驼的驼铃声,就知道行进的部队没有散,进藏的方向没有变。”张存虎说。
这是11月26日拍照的陈设在莫河骆驼场青藏驼队前史陈设馆的西藏运送总队头驼驼铃。新华社记者 张龙 摄
声声的驼铃在前史中渐行渐远,跟着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建成,青藏高原现代化交通系统逐步齐备,青藏驼工逐步退出前史舞台,但留下一只只骆驼见证着当地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的变迁。
2022年,艾特热坎·卡布勒别克和老公阿毕克·艾司太汗一起来到莫河骆驼场作业,每天清晨4点和下午4点,他们都要给骆驼挤奶。“这些骆驼每天能够出产200多斤的骆驼奶,卖给奶粉厂每斤三十多元。”艾特热坎·卡布勒别克和记者说,她从小就喜爱骆驼,来到这儿又听说了青藏驼队的故事,让她对这份作业有了特别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