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护坡砖_护坡砖_合肥植草砖-爱游戏客户端

乌拉特后旗乡村振兴绘就新画卷

  您当前的位置 :内蒙古新闻网新闻中心盟市新闻巴彦淖尔

  日前,在乌拉特后旗呼和温都尔镇广林村占地120亩的温室大棚内,一个个瓜形匀称、纹路清晰的哈密瓜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在大棚附近的分拣车间内,工人正在对哈密瓜进行统一包装。“今年哈密瓜产量不错,亩均产量8000斤左右,按照目前市场价每斤4元来算,收益很可观。”广林村党支部书记杨旭说。

  近日,走进乌拉特前旗西小召镇北圪堵村,仿佛走进了一幅清新宜人的乡村画卷。宽敞明亮的硬化街道、错落有致的新修花池以及两侧铺设整齐的“工字砖”人行道,让人眼前一亮。“以前这条商业街停车杂乱无章,人行步道拥挤不堪。今年经过改造,街道变得整洁美观,真正成为了美丽乡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村民韩金枝高兴地说。

  从一家一户小打小闹到现代智慧农庄标准化生产,从“一粮独大”到粮油乳肉绒果蔬“百花齐放”,从农产品深在巷子无人问津到“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响遍国内外新中国成立75年来,巴彦淖尔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结下了累累硕果。尤其是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着力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奋力建设黄河流域乡村振兴样板区。如今,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管理精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巴彦淖尔大地上徐徐展开。

  今年,磴口县渡口镇东地村种植的特色农产品贝贝南瓜喜获丰收。近年来,东地村党支部认准领办合作社这把“金钥匙”,摸索出一条“村党支部+村集体产业合作社+产业园+农户”的产业致富新路子,让全村106户村民都当上了股东。2023年,村集体产业合作社产值达503万元,收入突破140万元,实现每股分红300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关键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党建引领。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充分的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推动乡村组织振兴,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引擎。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和组织功能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近年来,巴彦淖尔市把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作为嘎查村党组织书记“比武争星”的重要考评标准和带动群众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鼓励嘎查村党组织探索土地入股、养殖合作、社会化服务、劳务服务、旅游服务、置业出租等领办模式,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目前,巴彦淖尔市已有138个嘎查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入股金额达4.54亿元,带动8294户农牧民入股,实现分红1772.5万元。

  近年来,临河区干召庙镇民主村把有威望、有文化、有能力、有觉悟的村民推选出来,与村民小组长、党小组长组成“五人小组”,通过“五张嘴参与议事、十只眼睛全程监督、五支笔复审把关”,实现村民“家门口”的民主治理。

  村民小组“五人工作法”是探索抓党建促基层治理的有效尝试。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全面实施嘎查村民小组网格化“微治理”模式,以5~15户农牧户划分1个网格,在巴彦淖尔市652个嘎查村划分网格7519个,由村民小组长、党员或群众代表担任网格员,健全走访联系、代办帮办制度,做到“提户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在嘎查村党组织领导下,该市村民小组中群众信得过、有威望的党员、村民代表、种养大户等先进力量团结起来,组织3462个村民理事会、2781支志愿服务队,4.6万余名党员群众参与乡村治理全过程,进一步凝聚起共建共治共享合力。

  走进五原县胜丰镇新丰村的灯笼红香瓜产业园大棚,一个个油亮亮、圆滚滚的灯笼红香瓜“躲”在瓜藤下,散发出独特的香甜气息。瓜农们忙着采摘、搬运、装车,现场一派繁忙景象。曾经的新丰村是一个以传统低收益种植结构为主、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的村庄。如今,这里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村强民富。

  新丰村“蝶变”源于产业体系的调整。目前,新丰村实现设施农业全覆盖,村民户均设施农业达4亩,年产香瓜825吨,设施农业收入达到1600万元。村民依靠灯笼红产业户均增收11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4.5万元。

  近年来,巴彦淖尔市立足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不断调整产业体系,大力推进设施农业建设,物产得到极大丰富。2023年新增设施农业5.76万亩。目前,巴彦淖尔市已累计建成设施农业25.08万亩,建成千亩以上设施农业园区11个。发展设施农业成为我市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

  金秋时节,在“辣椒小镇”临河区白脑包镇,一个个朝天椒缀满枝头,色泽饱满,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鲜艳夺目。今年,白脑包镇已为26家企业落实2.1万亩辣椒订单,种植总面积约为3.5万亩。近年来,临河区将“红色”辣椒培育成特色主导富民产业,辣椒种植培养面积增至10.5万亩,借助“订单辣椒”模式,为农民开辟了一条通往富裕的“红火之路”。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较为单一的农业生产形式,到改革开放后的家庭承包经营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再到1998年以来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不断涌现和壮大,巴彦淖尔市农业生产经营实现了多元化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全力发展粮油、果蔬、肉乳绒、蒙中药材、饲草、生物质能等优势特色产业,建立起紧密的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多种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推动一二三产深层次地融合,着力把产品做到高端、把产业做到极致,跑出农牧业产业化“加速度”,带动农牧民收入持续上涨。目前,巴彦淖尔市共有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有突出贡献的公司11家,近70%的农牧民与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2023年,农牧民可支配收入达26404元,同比增长8.2%。

  村道干净整洁,院落整齐利落近日,记者走进杭锦后旗双庙镇太荣村,老房子“土里土气”却旧中有新,内设简洁明亮,“美丽乡愁”图景随处可见。近几年,双庙镇借助乌兰布和沙海旅游项目区建设的时机,把太荣村确定为“河套民俗旅游特色村”,将其与乌兰布和沙海旅游区有机结合并精心打造,让村里原有土房修旧如旧,保持原始风貌,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

  览一村,观全域。从良好生态到美好生活,巴彦淖尔市一座座村庄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近年来,巴彦淖尔市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提升,让乡村越来越宜居宜业宜游。尤其是2023年以来,巴彦淖尔市拆除危旧房302处、煤改电4.26万户,新改建户厕4880个、整改问题户厕5641个,农村牧区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行政村达97%以上,33个行政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任务全部完成,升级改造农牧区公路1033公里,创建“十强镇”16个、 “百强村”155个、“千强户”1359个,完成53个村庄规划编制,持续推进5个传统村落保护。各地还因地制宜全力发展高质量庭院经济,投入资金1947.85万元,实施项目525个,累计带动7875户农户发展庭院经济,户均收入3000元以上。

  “党群一张网、服务要跟上,村里的大小事还要靠各族群众商量着办!”谈到乡村治理,“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临河区双河镇进步村党支部书记陈茂伟说。

  在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工作中,双河镇党委创新民主协商议事机制,建立议事“四清单”,即议事协商议题清单、办理情况清单、结果公示清单、民主评议清单,各族群众聚在一起提建议、聊方案、讲对策,把共享发展的美好愿景落实落细。

  议事协商一小步,乡村治理一大步。从线下“议事厅圆桌会”到线上“议事协商微信群”,完善协商机制,变“单打独斗”为“群策群力”,近年来,巴彦淖尔市乡村基层治理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塑魂”。近年来,巴彦淖尔市慢慢地增加乡村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地推进自治、法治、德治融合,做实乡村“微治理”,努力提高农牧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水平,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2023年,巴彦淖尔市652个行政村全部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并建立“四会”(即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和红白理事会),引导村民提升文明意识、树立文明新风。巴彦淖尔市还倡导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积分制考核,配套推出“积分超市”“积分分红”等举措。15个嘎查村入选第三批内蒙古自治区民主法治示范嘎查村,1个镇、4个村入选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临河区“三全三新”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法、乌拉特后旗“智慧赋能+联动共治”社区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法、五原县“网格化+微治理”土地纠纷化解工作法、乌拉特前旗“老支书”矛盾解纷工作法等4个先进典型入选全区“枫桥式工作法”先进典型。

  沃野田畴织锦绣,乡村振兴谱华章。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未来,巴彦淖尔市将锚定“再造一个河套”目标,全方面推进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新画卷更加壮美。(记者 黄景莲)